歷屆新藝獎Exhibition review

2014 策展論述

策展論述
Brief

2014臺南新藝獎「蔓藝.共生」

文│賴依欣

每年於三至四月舉辦的「臺南新藝獎」,展期正是春天百花齊放之時,今年「2014臺南新藝獎」的主題「蔓藝•共生」,英文「Next Art Tainan 2014: Articipation & Nextension」,意謂著「藝術的參與及延伸」。春天來臨,當代藝術分布在這20個城市空間裡,似一股新的能量且具有生命力地在這座具有歷史和人文底藴的城市裡有機的蔓延生長,展覽主題除了展現出當代藝術像似藤蔓般地在城市裡的巷弄街道與各式空間中萌芽、生長,也呼應近年來眾多的藝術愛好者在此開設不同的藝術與人文空間的百花齊放,共同深根於這座城市。而「2014臺南新藝獎」結合都市空間的特殊展出形式,也邀請觀者透過親身拜訪參與,與藝術作品共同在城市空間裡滋長譜出獨特的風景,蔓延生長出更多新的可能性,也期許未來,藝術和人文與城市的軟硬體建設共生發展,為臺南建構積累出最獨特的城市精神與氣質。

設立於2013年的「臺南新藝獎」(Next Art Tainan)是臺南市政府為扶植臺灣年輕藝術家、推動藝企媒合所專門設立的獎項。秉持著「城市美術館」的理念,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運作著,跳脫傳統美術獎項的思維、與台南藝術博覽會結合,以及入選作品於城市裡的特色店家及藝文空間展出等形式,讓臺南新藝獎跨足了美術獎項、市場機制,更進而連結地方、大眾和社群,這三者面向的連結在獎項的運作機制裡原先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竟在公辦的美術獎中企圖達成,且在地方政府、專業評審、策展人制度和地方店家/空間經營者的支持之下,逐漸建構起完整且順暢的運作機制。

身為臺南新藝獎的策展人,我的任務包含觀察該年展覽場域的選出、作品徵件和投件狀況,以及評審評選的過程,同時,必須思考臺南這座城市與展場空間的特質,再依據作品的形式、內涵以及考量空間的屬性、氛圍、展出方式等因素進行空間與作品的媒合和規劃,透過創意的安排和展覽形式,進而建立兩者的互動和關聯,讓作品得以完整的呈現,同時觀者也能在不同類型的場域之中,感受作品的內涵與能量,也希望各個展出的空間能藉由與藝術作品產生各種交流與對話的可能,進而展現自我空間的特質,或共同開創出新的藝術、空間、和觀眾之間的可能性。

今年展出空間涵括商業畫廊、藝術空間、文創空間和古蹟四大類型空間,包括索卡畫廊、德鴻畫廊、東門美術館、B.B.ART、么八二空間、兩倆、鳳凰特區Zona Fénix、馬門藝術空間、1982 Live House、佳佳西市場旅店、木子到森MoziDozen、有方公寓、拾參、十八卯茶屋、聚作聯合工作室、321蔚龍、台南風景好321、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知事官邸、夕遊日式宿舍等。商業畫廊的空間規劃本來即為藝術品展示而設立,因此各式作品在畫廊空間中皆能展現其完整的特質,但各畫廊的展出風格其中一個最為關鍵之處在於經營者的品味與藏家的喜好,因此,挑選的方式參考各畫廊過去展出作品的內涵與形式,亦考量空間的尺幅與挑高,讓適合的作品進駐;臺南擁有眾多不同形式的藝術空間,在經營者的堅持與對藝術的熱誠之下,呈現出各自的獨特性格與氛圍,此次的規劃特別將視覺表現具有張力、創作概念帶有前衛與想像之作品帶入這些空間;而文創空間則因場域本身經營項目有所不同,以及空間形式的特殊性,特別挑選作品本身內涵和形式能與文創空間經營之商品項目展開對話與相互呼應為主,期盼能展現作品更多元的能量,亦激發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而入選新藝獎的藝術家們,一方面以此作為一個展示的平台和曝光機會,在展覽期間面對眾多的畫廊與藏家,因此如何為作品訂定價格、製作及展出作品集,進而與店家和大眾溝通創作概念,皆成為非常重要的自我行銷的元素,這些跳脫了傳統藝術獎項圍繞於創作者、作品與美術館的關係,而是藉由層層不同的機制與展覽場域的安排,讓展覽本身與藝術創作和展示的價值得到展開與延伸;另一方面,在知曉作品進駐的空間之後,藝術家也思考場域的特質和形式,和策展人與店家經營者討論作品的擺放和吊掛,部分藝術家亦提出現地創作的作品,如黑雞先生在么八二的空間裡,以帶有批判和衝撞特質的塗鴉作品,挑戰主流思想的框架,也在台南街邊現地取材磚頭製作微型立體作品;陳佩歆在1982 Live House的駐點創作,在場內和屋外延伸場域周邊的環境特質,以細膩的筆觸繪畫植物蔓延的樣態,亦將駐點期間所發生的太陽花學運運動之意象融入在圖像中以給予祝福;林佩穎在駐點木子到森佈置作品期間,正臨女主人分娩,因此特別就地取材,以乾燥花和兒童藤椅等現成物製成一件作品送給新生的嬰兒;以及黃華真重新思考佳佳西市場旅店的空間形式,提出另一件計劃型作品的展示與互動,不僅爲展覽帶來更多的能量與創意,也讓藝術、地方、空間和大眾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古蹟空間的展出亦是眾所矚目,過去當代藝術極少有機會進入古蹟空間中展出,尤其是平面繪畫更因場域的限制(窗戶較多而無完整牆面、歷史建築無法釘牆掛畫),而視古蹟空間為一大挑戰,此次特別選擇色彩鮮明、饒富想像力的黃柏勳和張子晴的作品,以及蔡幸芳透過植物延伸自身對女性器官和靈魂的想像,在討論的過程中,與創作者來回不斷溝通各種展示的可能性,也讓我觀察到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一大特質便是勇於接受新的挑戰,也期待在這空間中,藉由作品畫面的表現和視覺張力,帶領觀者翱翔於當代創作與歷史的人文情境之中。

當藝術家走出創作的獨立空間,在策展人的規劃中,進入大眾的場域進行必須因地制宜的佈置協商、且嘗試向大眾介紹創作理念、理解藝術市場的運作機制,這些過程增進[藝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將美學從一般認知的藝術空間中,藉由獎項機制的安排與運作,跨進真實的社會中,並連結生活於此城市的居民和生活。誠如《對話性創作》一書中,譯者吳瑪悧所提到的:「藝術本來就具有溝通的本質,但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已經無法和非專家的人溝通了?」雖然新藝獎的入圍作品並非書中作者凱斯特所稱之的踐履式的(performative)藝術方案[1],但其展場的規劃和作品的安排,是希望能透過創造性的方式,邀請公眾對話,所謂的「公眾」,在此包含空間經營者、在地居民和外來的旅人,嘗試將藝術置入在地居民的生活和場域之中,就如此次活動的英文主題:Next Art Tainan 2014: Articipation & Nextension,意指藝術的參與和延伸,而除了在地居民,旅人來到這座城市欣賞藝術時,並非只局限在單一的藝術空間,而是藉由一種現代漫遊者的角色,在藝術作品的帶領之下,深入城市空間進行探索,進而了解在歷史的堆疊與文化脈絡中,當代藝術在此如何生產、進入且與城市交織,演進為城市和文化的能量,精神上更延續藝術前衛的功能時踐與社會互動。

[1] 《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Grant H. Kester著,吳瑪悧、謝明學、梁瑾鋆譯,遠流出版社,2006。
凱斯特(Kester)在書中所稱之的踐履式的(performative)藝術方案 ,以創造性的方式,邀請公眾參與對話,一起嘗試解決真實生活裡的問題。

策展人
Curator

2014新藝獎策展人 賴依欣

教育背景
2005-2011 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
2002-2003 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1999-2002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媒體藝術系

工作經歷
2011.05-迄今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策展人
2012.02-迄今 雜誌「典藏今藝術」採訪與撰稿
2012.02-迄今 臺南市文化局雙月刊《美印臺南》採訪
2008-2009 台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兼職講師
2003-2005 國立故宮博物院「挑戰2008:數位博物館國家型計畫」研究助理

 

策展經歷
展覽策劃
2014.07-2014.12 「2014 藝術家駐市暨展覽計劃」
2014.07-2014.09 「末日再生—複數元的視野」台灣香港兩地交流展
2013.09.06-10.04 朱盈樺個展「跳・台南」(駐市計畫展覽發表),政大書城&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2013.07-2013-12 「2013 藝術家駐市暨展覽計畫」:藝術家朱盈樺、紀紐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2013.01-2013.03 林晉弘「萬獸無薑」,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2012.07-2012.09 「2012 藝術家駐市計畫」:藝術家朱盈樺「沒有地圖的城市」,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2011.08-2011.10 郭芃君「讀:臺南」個展,小說咖啡聚場3 樓與台南市區七個特色空間

講座活動
2014.01-2014.06 「策展人是。做什麼?!」之系列座談
2012.02-2012.07 鵪鶉講座:生活美學系列座談

協助辦理
2013.10-2014.01 MoNTUE 北師美術館「臺灣工藝展」(「從原生到化生」藍染主題展覽與胡佑宗共同策展)
2013.04 「內觀感:2013 吳尚霖個展」,韓國O’NewWall Space,開幕座談
2013.03-2013.04 「臺南新藝獎:藝起遊臺南-莊榮哲個展」(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2.08-2012.11 2012 點·心設計邀請展「五十禮plus」,行銷與宣傳(執行單位:唐草設計有限公司)
2012.04-2012.12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南部七縣市文化創意紮根計畫(執行單位:唐草設計有限公司)

藝術新星
Artist

邀展藝術家
Invited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