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新藝獎Exhibition review

2017策展論述

策展論述
Brief

「新」的旅途 --臺南當代藝術30年

文∣林煌迪

 

當然啦,唯有步行才能有最切身的體驗。這麼多年來,速度變成是必須的。噴射機從一地到另一地,可是都使人沒有了旅途。兩地之間空無一物,僅是一個機場到另一個機場。早些時候我和布魯特在他那一輛1940年份雪佛蘭車上,也這般的旅行了一趟,我們花了三個星期橫穿中西部,我這麼做是覺得美學上的健康需要。我以新的、觀察的和抗拒的心情,來面對自己和路上所遇見的人事物,並重新估量我的地域性偏見。首度我看見了所有存在著變化和具共同性的地方。[1]

--羅伯‧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

 

  美國當代藝術巨擘羅伯‧勞生柏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言說,在今天看來或許已經略顯古典,然而把這段話相對應於今天的臺南或者臺灣,卻又好像正是時候。勞生柏當年在美國有感而發的時候,臺灣大概還在戒嚴,當我接收到並開始思考如同這樣的訊息,已經是在1990年代初期,解嚴後沒多久。 

  關於《「新」的旅途》這個展覽,與其說是一個策展人的企劃,更準確地應該說,這是一個長期生長於此地的藝術創作者的觀察與參與。1990年,我離開臺南到臺北學習藝術,1995年夏天,我再次回到臺南,然後時間很快地就過了二十個年頭,自從我有意識地觀察屬於臺南的藝術,大約也有三十年了;有時候你必須離開家鄉,你才會發現家鄉的真正樣貌,它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所有旅途的總結。就在今年,種種的契機之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我來參與這個展覽的策畫,作為一個幾乎一輩子都住在臺南的當代藝術創作者而言,這是個有趣的機會。

  在2013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以「尋找下一個臺灣藝術新星」為口號,設立了「臺南新藝獎」,以種種對於「新」的追求,作為這個獎項的願景。這個獎項同時希望在活動中推動藝企媒合,並且將錯落於臺南城市中的有趣空間,在藝術活動中引介給市民觀眾。經過了四年,這個獎項的視野從個體的尋找、微小空間的蔓延、場所區域的拓展再回度到屬於藝術家自身的私密記憶與探索,藉由這個平臺,有許多「新世代」的創作者被發掘,同時我們卻也發現這個前進的過程就如同一段旅程,一段關於「新」藝術的旅程,而這段旅程的起點在這個古老的城市中,並不是在四年之前;它再次喚醒了我們關於「新」的藝術在於這個城市中的記憶。

  1986年,解嚴前一年,在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的支持之下,有一群年輕人以一種無法被一般大眾所能理解的抽象形式,開始了一連串的作品發表,並持續了將近十年,他們自稱為「南臺灣新風格」。在三十年前的臺南,當時以古典具象繪畫形式為主流的環境中,「南臺灣新風格」這群藝術家,對於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確實起了某種啟蒙的果效。約略在二十年前,這些人開始重組並加入了新血,開啟了屬於臺南的「另類藝術空間時代」,「邊陲文化」、「新生態藝術環境」、「原型藝術」、「文賢油漆工程行」、「臺灣新藝」、「五七藝術工作室」…,一直到近期成立的「海馬迴光畫館」、「齁空間」、「絕對空間」…,落腳於臺南,跨越各個不同社群的當代藝術家們,共同交織出屬於臺南的當代藝術傳統。當然1996年設立的國立臺南藝術學院,也造成了推波助瀾的效果,使臺南當代藝術的發展在臺灣成了臺北以外的另外一個焦點。當代藝術在臺南延續了三十年的旅途,不斷加入的「新」的養分,培育了臺南的當代藝術土壤,臺南新藝獎則為這個「新」的旅途,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路徑。

  特別是在大眾所認識的文化古都臺南,古蹟、小吃、古典音樂,充滿歷史的痕跡、古典的風味,因此也就很容易讓大家忽略了,其實臺南早就發展了一個屬於在地的當代藝術傳統,跨越了數個世代的當代藝術家,因為共同生活於這個城市中,不願停滯、不滿於現況也不願意妥協,一起創造了這個「你必須步行才能切身體驗」的旅程。為了展示這個旅程,2017年臺南新藝獎特別選擇了適合步行的舊城區中的10個專業畫廊,將60位出生於1948年到1986年的臺南當代藝術家,以10個聯展的形式置入這10個畫廊,同時也將10位2017年的臺南新藝獎得主,分別在這10個空間中介紹給大家,並且為了將當代藝術引介給更多的觀眾,特別邀請了10位知名的藝評人為這10個聯展引介導讀。

  文化並不只是出土文物,文化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是活生生的成長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就如同每個不同世代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在這一條共同的「新」的旅途中,不斷找到新的路徑,往前邁進。做為2017臺南新藝獎的策展人,我的期待是,希望透過這個新的旅途的全面呈現,與對未來可能性的提示,能夠提供包括藝術家、藝評家、主辦者、觀眾、畫廊…等所有的參與者,以新的、觀察的和也許抗拒的心情,來面對自己和路上所遇見的人事物,並重新估量自我的地域性偏見。

[1] 節錄於亞倫‧沙揚(Alain Sayag)對羅遜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關於其攝影創作的的訪談。阮義忠,《當代攝影新銳—十七位影像新生代》(台北:攝影家出版社,89年1月二版),頁12。

 

2017年臺南新藝獎〔新的旅途〕展覽預告

策展人
Curator

2017新藝獎策展人 林煌迪

1971年生於臺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為另類藝術空間「文賢油漆工程行」負責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定居於臺南。

曾獲第八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第一屆「臺北美術獎」。曾至美國洛杉磯第十八街藝術中心、美國安得森牧場藝術中心、嘉義鐵道倉庫藝術村等地駐村。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美國文化中心、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伊通公園等藝術空間舉行個展,並屢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作品獲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銀行、關渡美術館等重要藝術機構收藏,並從事公共藝術創作,也參與相關的策展活動,紀錄片拍攝。

林煌迪作品關注所有物件、訊息、符號在生產系統下的資源回收和利用,這樣的回收利用的核心在於如何從失效的聯結性中找回主體意義。林煌迪近期以「重整作用」作為創作核心主題,「重整作用」是一個心理學上的過程,類似或涉及了古典制約。重整作用中,情境裡的某個特徵會使人們對整個原始情境加以回想、想像或再次編輯,因此重整作用也被當成是行為治療的一種方法。藝術家從他個人生涯和社會交錯產生的許多物件與事件的種種情境中,加以重新發掘與重整,除了回顧、再創造,也做為自我的療癒,或提供眾人重構脈絡的機會。

藝術新星
Artist